從開展生態保護修複重點專項行動,到探索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複,再到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修複領域,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,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複取得開創性進展。
在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,成片的紅樹林不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,也為鳥類提供了棲息場所。這幾天,有4萬多隻各種鳥兒在濕地公園裏過冬,其中包括世界極危鳥類勺嘴鷸。很難想象,在3年前這裏還是一個遍布養蝦塘、養豬場的地方,每天有4.5萬噸汙水和養殖廢水排入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在中央財政支持下,自然資源部組織實施了藍色海灣整治行動、海岸帶保護修複工程、紅樹林保護修複專項行動計劃,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中組織實施海洋生態修複,全國整治修複岸線1200公裏、濱海濕地2.3萬公頃,治理區域海洋生態質量和功能得到提升。
生態修複帶來變化的不僅僅是濱海濕地,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還開展了包括雲南撫仙湖在內的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試點。截至目前,中央財政已累計下達資金500億元。
此外,2019年國家探索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修複,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產權等政策,激勵社會主體投入礦山生態修複。自然資源部表示,目前河北、遼寧、江西等多個省份出台了實施細則,支持社會資本以參與、合作、特許經營等多種模式開展礦山生態保護修複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國家還開展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兩側、京津冀周邊和汾渭平原重點城市等重點區域曆史遺留礦山生態修複,治理修複廢棄礦點近9000個、麵積達2.5萬公頃。
文章來源於人民網,如有侵權,請聯係客服,會盡快安排刪除。